4月22日,新京智库发布《新京报网红城市潜力陈述(2025)》,并发布《新京报网红城市潜力榜50强(2025)》等多个榜单。
4月22日,在新京报主办的“直面关税战,铸造经济耐性——2025新京智库春季论坛”上,新京智库发布了《新京报网红城市潜力榜50强(2025)》(下称“潜力榜”)。江苏徐州跃升榜单首位,山西太原、山东临沂、山东烟台和浙江温州等相较上一次榜单排序大幅靠前,山东泰安、河北沧州和四川绵阳等12座城市初次上榜。
在刚刚曩昔的“五一”假日,陈述中的一些潜力城市迎来了“高光时间”。徐州、温州、绵阳、沧州、太原等网红潜力城市,在客流、消费、活动、品牌等多维表现上团体“出圈”,从“榜单黑马”生长为备受商场与游客重视的文旅新星。
与以往的短期爆红不同,这些网红潜力城市不再依托单一打卡地或流量事情,而是以体系性供应、多层次运营、可继续增加力,构建起走向“长红”的底层逻辑。新京智库整理其间一些代表性城市,透视它们怎么从热度中包围、从流量中骤变、从潜力中突进。
从“潜力榜”到“实力派”:网红潜力城市的客流迸发
“五一”小长假,是调查一座城市文旅招引力和商场承载力的“扩大镜”。
关于那些入围“潜力榜”的城市来说,这个假日更像是一次会集审阅。徐州、温州、绵阳、沧州和太原等城市在“五一”期间人气激增,不只交出一份亮眼的游览“成绩单”,也为它们从“潜力股”迈向“实力派”供应了坚实的注脚。
以徐州为例,其以火热的城市气氛成为全国重视焦点。徐州发布的数据显现,五一期间,徐州交通呈现出全线飘红的态势,高铁、航空、公路客运、地铁均迎来客流顶峰。仅徐州高铁站,就在5天内发送旅客40.67万人次,同比增加14.92%;航空客流量达6.05万人次,同比增加22.13%。这一系列数据不只表现了徐州交通体系的承载力,也标明其在游览热度激增下的运转保证才能正在趋于老练。
相同完结客流跃升的还有温州。中国网报导,这座江南滨海城市在“五一”期间招待游客501.34万人次(到5月5日12时),同比增加23.27%。雁荡山、楠溪江、炎亭等景区成为游客“打卡”抢手地,仅楠溪江景区就招待游客80.83万人次,较去年增加近三成。温州在游览节奏、交通联动、入境便当、景区办理等多方面已呈现出“中长途游中心目的地”的雏形。
在西南内陆城市中,四川绵阳展现出微弱的增加潜力。据绵阳日报报导,5天假日内,绵阳全市41家A级游览景区共招待游客227.21万人次,同比增加27.93%;完结门票收入2075万元,同比增加23.11%。其间,方特东方神画景区游客近7万人次,收入超1800万元,位列城市景区招待之首。
不同于传统节庆依托中心景点,绵阳的游览热度散布愈加均衡,市域内的仙海、梓潼、北川、江油等地均推出独具特征的文旅活动,从汉服实景剧到羌族文明节再到“科技+飞翔”的低空游览,构建起一张全域游览网。假日期间,全市交通客运总量超434.42万人次,支撑起文旅热度的有用流转。
在环京津冀城市中,沧州的表现令人眼前一亮。沧州日报报导,五一假日,该市招待游客404.9万人次,同比增加21.34%。其间,京津游客到达124.22万人,占比高达30.68%,凸显其在首都圈近距离游览商场中的重要位置。
而在北方省会城市中,太原以616.09万人次的招待量继续坚持高位运转,同比增加8.4%。太原的游客构成呈现出明显“外向型”结构,市外游客占比高达73.39%,其间省外游客份额为35.7%——河北、陕西、北京、内蒙古和河南等周边省市区是首要省外客源地。这标明太原在“北方文明高地”定位上的辐射才能正在逐渐强化。
这些城市的团体迸发,意味着“潜力榜”城市正逐渐构成一股“后发赶超”的合力。它们有的凭借区位优势强化中转纽带功用,有的经过本地文明资源晋级城市IP,有的靠精准策划发掘节庆热门,有的依托场景重构撬动消费潜能。在阅历了一轮又一轮流量“洗牌”后,这些网红潜力城市所展现出的文旅承载力和热度延续性,让人们看到,“红”的不仅仅节假日的热烈,更是城市长时间品牌的底气。
徐州江北榜首楼。
从“流量暗码”到“消费引擎”:多元供应激活城市经济
网红潜力城市的“热”,不只要看游客有多少,还要看留住了多少购买力。2025年“五一”假日,多座网红潜力城市在完结客流迸发的一起,纷繁亮出各自的“消费牌”:从换新促销、夜间经济、音乐阛阓,到“文旅+科技”“文旅+体育”等交融玩法,逐渐完结从“流量导向”到“消费驱动”的跃迁,城市“热度”正快速变成实实在在的“购买力”。
以徐州为例,这座转型中的老工业基地借“五一”假日上演了一场“消费大戏”:64家要点商贸企业完结销售额约10.32亿元,同比增加5.4%,其间主城区22家零售企业销售额达3.61亿元,中心商圈9家企业销售额挨近2亿元,日均客流量46.61万人次。
新式消费场景成为徐州最直接的流量变现手法——湖畔音乐会招引很多年轻人打卡摄影,沉溺式街区体会活动让游客在消费中取得文娱与互动,回龙窝前史文明街区、文庙夜市等集市成为夜间经济“顶流”。
温州的立异之处不只在于“热烈”,还在于入境消费的布局。面临东南亚、日韩游客增加和免签方针机会,在雁荡山、江心屿等要点景区增设多语种导览及非遗互动体会,推出瓯剧英文专场、木活字印刷世界工坊等,让入境游客的“China travel”“瓯”味十足,企图将“中短期游览”延伸为“高附加值游览”,其本质是经过准则规划和产品交融,打通游客从“到此一游”到“重复购买”的消费闭环。
向西看,绵阳的消费晋级也表现不俗。在打造“文旅+科技”交融新业态上,绵阳推出如低空飞翔体会、仿真飞翔模仿、机器人人文咖啡等项目,既具文娱性又有科技感。
值得重视的是,绵阳充沛发掘非中心地带消费潜力,像江油永胜镇、北川龙隐镇、盐亭嫘祖故乡等地的“千人龙虾宴”“耕具舞台秀”“非遗集市”等活动带动村庄消费走热。仅北川石椅羌寨就招待游客4.27万人,完结收入1778.23万元。这种“文旅下沉”战略,使得村庄区域成为消费新增量,也是对传统“中心导向型”游览结构的一种重构。
而在沧州,“五一”期间则上演了一场极具特征的“焰火秀+国潮节”。以南川老街为中心的非遗美食阛阓,以火锅鸡文明节为代表的美食主题节庆,成为短视频渠道上“自来水”流量的新热门。沧州市文旅局数据显现,“沉溺式表演+非遗体会+街区巡游”已成为游客口碑最高的组合场景。
太原则将“节日经济”奇妙嫁接于文明与天然之上——晋祠、天龙山、太原古县城等景区延伸开放时间,部分景区展开夜游活动,提高游客游览体会。依托丰厚花卉资源,太原市打造集赏花、文明、文娱于一体的节日盛宴,“赏花经济”开放生机。太原植物园内,牡丹、郁金香、丁香花、碧桃花争奇斗艳,招引游客停步。
从这些城市的实践可以看出,新一轮消费增加点不再单纯依托“流量型景点”或“爆款活动”,而是依托一种更深层的供应结构改变:从“卖门票”转向“卖体会”“卖内容”“卖场景”。环绕“内容即消费”的逻辑,各地经过沉溺化演艺、主题节庆、换新补助、阛阓经济、村庄场景等“组合拳”,完结游览、文明、商业、科技、服务的全面交融,终究完结了假日消费从“部分扩大”到“全域带动”的跃迁。
从“单点打卡”到“体系运营”:品牌化转型打造长红机制
一座非游览目的地城市成为“网红”,靠的是一次出圈的偶然;而要成为“长红城市”,则有必要依托体系性的运营与继续性的内容输出。
入围“潜力榜”的多座城市,在这个“五一”假日没有满足于打造“刷屏景点”或“短期热搜”,而是纷繁从单点爆炸走向结构建构,从“打卡经济”迈向“城市IP运营”,企图在一次假日中埋下品牌长红的伏笔。
包头的做法颇具代表性。这个内蒙古西部的资源型城市,近年来继续推进文旅交融转型。本年“五一”假日,包头推出“春遇鹿城·花漾包头”主题系列活动,整合了“跟着赛事去游览”“跟着表演去游览”等七大主题100余项文旅内容,构成掩盖城区、景区、街区、村庄的文旅矩阵。
更重要的是,包头的这场直播仅仅城市品牌建造的一个环节——文旅部分同步推出“花卉+文艺+非遗+夜游”等板块,企图构建“从春季花会到秋季文博”的四季流量转化链。包头的实践标明,当地文明IP的体系包装,是城市离别一次性爆红的开端。
在西南城市绵阳,体系化运营也成为城市文旅晋级的要害词。从“科技+文明”的立异叠加,到“全域文旅消费新场景”的分层构建,绵阳在五一期间简直做到“日日有活动、县县有亮点”:羌族文明、低空游览、汉服国风、文博互动、夜间演艺……各项活动并非简略并排,而是有层级、有主线、有迭代。更重要的是,绵阳经过媒体传达战略对这些“文旅财物”进行跨渠道扩大。
这不仅仅传达才能的表现,更是一种品牌意识的跃迁。以“羌族IP”打造为例,绵阳北川环绕“羌韵悠长·石椅欢歌”文明节树立舞台表演、非遗展销、村庄玩耍等活动,将一个少数民族文明节打造为“高认知度+高参与感”的城市节庆。经过这一节庆,“羌文明”从地域性符号,转化为外来游客了解绵阳的榜首个进口。城市品牌由此取得了“前史沉积+场景更新+运营叙事”的三重支撑。
而在太原,这种运营体系则表现在对文明财物的“精细化运用”上。“五一”期间,太原发布七条游览线路,从城市街巷潮玩游、山西翠色健身游到文博探秘道路,一方面表现出城市对不同客群的精准洞悉,另一方面也显现出太原不再依托“古建筑+人从众”的传统形式,而是企图经过“短线路+大IP”完结文明游览的深层链接。
这些城市的一起经历在于:品牌不是靠“一个网红景点”撑起的,而是需求场景协同、传达协同与方针协同。
泰安的“城市品牌迭代途径”值得重视。在传统中心资源“泰山”之外,泰安近年来继续进行“泰山+”组合拓宽。以“封禅大典”演艺项目为引擎,节日期间共售出近万张表演票,同比增加30%。文旅驿站、夜间集市、公交直通专线等服务链条,将“登泰山”这一行为逐渐演化为“留泰安”的消费行为。
如果说爆红是一种短期注意力的会集,那么“长红”则意味着注意力的耐久耕耘。而真实能决议城市品牌能否“长红”的要害,不在于是否有一个热门事情,而在于城市是否能树立一整套内容出产机制、城市办理机制、文旅场景立异机制与运营转化机制。这些机制背面的逻辑,是从“要我红”变成“我能红”。
跟着城市品牌竞赛的不断加重,那些可以跳出“跟风流量圈套”、掌握“体系运营逻辑”的城市,才更有可能将一个个假日顶峰,转化为可继续发展的城市耐性。
文/新京智库高档研究员 肖隆平
修改/郑伟彬
校正/赵琳